富国街道始终将“清廉富国”建设作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核心抓手,聚焦“六个清廉单元”建设,通过系统谋划、精准施策、文化滋养,推动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互促共进,创新基层治理实践,为“文明沾化、渤海名城”建设注入“廉动力”。
机关为核:拧紧思想“总开关”,淬炼硬核队伍。坚持“制度固廉、监督促廉、文化育廉”三线并行,以“两貌三新四要”干部效能建设为抓手,完善“定岗定编定人”等六项制度,推动316项履职清单落地,明确权责边界。通过科级干部述职、适岗性评估、“青年壮干”行动,提升干部履职能力。依托“淬火工程”开设廉政课堂、通报典型案例,让纪律规矩融入日常。组织警示培训3场,整改作风问题12项,干部队伍精气神明显提振。
企业为本:监督护航优环境,亲清关系促发展。创新“党建+监督”模式,选派6名党建指导员定向服务规上企业,通过“一企一策”解决用工融资等诉求35项。打造“‘枣’职到”就业云超市、卫星工厂等平台,开展订单式培训3场,带动就业1500余人。街道纪检监察工委一线监督,严查涉企腐败,推动营商环境从“政策优惠”向“制度护航”升级。
学校为基:厚植非遗廉洁基因,筑牢安全防线。以“非遗+廉洁”融合为特色,开设蓝印花布、五谷画等非遗廉洁工坊,邀请传承人巡回授课,用传统文化浸润童心。同步严把校园周边整治及“校园餐”安全关,畅通群众监督渠道,设立护学岗,查处食品质量问题3起,以“硬监督”守护学生“舌尖安全”。
医疗为要:服务民生守底线,管好群众“救命钱”。在医疗领域构建“服务+监督”双轨机制,一方面完成升级6处村级卫生室,免费健康查体4000余人次,两癌筛查1350人;另一方面严打虚报冒领、涉老诈骗,开展医保基金专项排查,曝光典型案例2起,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正风反腐就在身边。
村居为根:阳光治理破难题,“小微权力”入笼子。深化“阳光村居”工程,推动33个村公开承诺民生实事187项,建立“线上+线下”双公开渠道,管好“三资”大数据平台。对苗头性问题谈话提醒2人次,批评教育4人次,防止“小毛病”演变为“大问题”。立案5人次,党纪处分4人次,以刚性问责树立监督权威。
家庭为源:家风涵养清风,德治浸润民心。打造“红润家和·心安宜居”家风主题小区,签订《家庭助廉承诺书》1200份,举办清廉家风作品展,动员党员干部家属当好“廉内助”。4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主题阅读30余场,覆盖群众4000余人,推动“党风带家风、家风促民风”。
下一步,富国街道将持续深化“六个清廉单元”建设,探索监督数字化、教育场景化、考评标准化路径,推动廉政建设从“有形覆盖”向“有效治理”跃升,为“清廉沾化”贡献更多富国经验。